罗塘人家网站|泰无聊姜堰分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97|回复: 2

徽商在姜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29 08: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徽商在姜堰
王根林


堰,地处江苏中部,位于江淮之间,据考古发现,四千多年前就有人居住。春秋属吴,战国时属越、楚,秦属东海郡,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境临海,称海陵。经历史多变,到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立县,县治泰州城。民国29年(1940年)设置民主政权――泰县县政府(现为县级姜堰市)。姜堰属北亚热带气候,四季分明,境内水陆交通便利,水网、公路四通八达。
姜堰原本“三水”,连通江淮海,23条支河纵横交错。密布的水路,既是畅行天下的通道,又是迎纳四方的条件。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中晚期到民国初年,全国各地的商人们在姜堰设粮行、堆栈、钱庄等,投资兴业。他们把姜堰的粮食和猪油酒等运往全国各地,再将各地的南北山货、洋油百货、棉纱布匹、瓷器茶叶等运往姜堰。由于姜堰有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给姜堰带来了经济繁荣,市场兴旺。所以姜堰历史上有“金姜堰”和“银姜堰”之称。由于粮食是以稻麦为主,因其色泽金黄,加之,姜堰市场繁荣,商铺林立,金融业也十分兴旺,仅东大街就有八处较大的钱庄。由于粮多钱多,故称“金姜堰”。同时姜堰也以收购和销售棉花出名,民国十五年,仅购销棉花500――1000吨。故又有“银姜堰”之称。
说到姜堰,在人们记忆中,只要谈到姜堰,必谈坝口,而说到坝口,又不得不言南大街,而谈起南大街,又自然而然地想起徽商“胡源泰”茶庄。

传,早在清道光年间,姜堰的茶叶就名声远扬,据说曾作为贡品进贡朝廷,其中品牌就是“老竹大方”。当年姜堰的茶叶就属扬州八俗之一。民国36年的《泰县乡土教材》第46课‘俗谚’第13条中言:“姜堰的茶叶,黄桥的烟,泰州的麻油干拌面”之说,并注明是“特制品”。姜堰本不产茶叶,为何姜堰的茶叶能如此受人们的抢手和青睐呢?这应归功于安徽籍的茶商们。而他们中的佼佼者便是“胡源泰”。
“胡源泰”茶庄的创始人胡允源,于道光二十八年夏(1848年)离开东台,走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在如皋、泰州、姜堰、泰兴相互之间比较和权衡论证,最终还是选择了姜堰。其原因有二:一是姜堰的交通发达便捷;二是最主要的是姜堰的水,由于是三水相汇,很适合徽茶浸泡,且口感好,饮后清心明目提神醒脑生津解渴。他们(有同乡洪氏和王氏)先在姜堰以东的白米安营扎寨。在白米,三人合股开了“胡裕泰”茶庄,胡氏当时投了大股。但由于白米地域太小,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嗜茶和用好茶叶者不多。加之当地人对喝茶叶茶还未形成习惯,店又开在近乎农村,顾客也不是很多。再加上由于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一时难以打开局面,面对如此状况,另两个同乡撤资而去。后多亏另外同乡慷慨相助,借资与胡允源。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胡允源终于独资开设了自己的茶叶店“胡裕泰”茶号。他不断总结经验,暗地积蓄力量,交名流、辟市场、调结构、树信誉、打品牌。逐步打开了销路,赢得了市场。后来虽经太平天国运动,但胡裕泰茶庄经过胡允源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险中求生,始终坚持艰苦创业的本色,在逆境中成长壮大。他先后在白米原腰庄村一组(老名‘王家庄’),建起私人住宅,置了部分田产,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胡允源生活俭朴,处处精打细算,显示出徽商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就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不久,继白米胡裕泰茶号后,于民国初年后不长时间,胡允源又在姜堰南大街创办了“胡源泰”茶庄。由于经营有方,讲究质量,生意越做越兴旺,后来发展到在姜堰的东大街又开设了“胡震泰”茶庄。这期间,他们弘扬祖辈的商道,严格管理,特别是在茶源、工艺、经营、人事等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求精,形成了独特的胡氏风格。由于精心挑选货源,严格后坊制作。讲究制作工序(七道),高薪聘请制茶大师,享有自己的品牌,经营有道,货真价实,推广茶文化,宣传饮茶的益处,注重店容店貌和员工的仪表。关心和善待职工。如今姜堰镇北大街“刘家桥巷12号”,就曾是当年“胡源泰”住过的客房。据说当年在姜堰,第一个使用“臭灯”(即沼气灯)的,便是“胡源泰”茶庄,这在当时算是很时尚的。随着“胡源泰”名声远扬和经营的不断壮大,在离姜堰不远的黄桥、季家市,都先后设有“裕泰和”、“胡裕泰”茶庄。1941年在上海长治路新增了“胡源泰”茶叶店(申庄),后于1946年前后,转至上海普陀区朝阳路248号(三观堂桥以北300米处)。1946年前后,时局动荡不定,这期间“胡源泰”在泰州多儿巷开设了分店。

堰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的贡献,在姜堰历史上,胡源泰、胡震泰、洪义泰和、方和大、鲍隆兴等徽商,他们那相传百年的老店商号,一个个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各有其独特的生意经,他们共有的扶危济困的义举,至今都为姜堰人民所传颂和赞叹,
徽商们之所以能在姜堰立定脚跟,是因为他们有放眼市场的胸怀和情怀。笔者以为,他们贾而好儒文人经商的根基,锲而不舍的吃苦耐力,联络协作的团队乡谊精神,推崇和谐公益的义举。直到今天,都是值得大家借鉴和吸取的。
纵观每一位徽商,他们都秉承“虽十户之家,不废诵读”的理念,他们深谙知识就是财富的道理,所以继胡树铭起,就重视子女读书。在这样的家风熏陶下,子女们都是学业有成。
徽商的吃苦耐劳和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造就了他们事业必定成功的根基。回顾他们当中的成功者,哪一位不是历经挫折和磨难考验而后来成功的。
他们有外人没有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外出经商不是个人行为,而是同宗同乡的集体行动,这就是他们的凝聚力、竞争力胜于其他商贾的关键所在。当年在姜堰,他们建立了两座新安会馆。一处在原人民剧场东侧(现已拆除),一座在原工业学校南侧老通扬运河北岸,东风街姚义兴巷10号。他们在会馆中供奉朱熹,将朱熹的《家礼》运用到团结上来。他们在建立会馆的同时,还会同姜堰商会在坝口南侧西面建起了“义茶亭”,两侧还挂有一副对联:“诚能感格上通霄汉,信会取悦下达平川。”接着又在白米建立了“安旅堂”,每年举行三次关帝庙会,分别为正月十三,五月十三、十月十三。徽商的会馆对徽商主要有两点作用,对外可以代表徽商与官府交涉商业事务,举办公益事业,扶植徽商在当地商界的势力。对内有效地联络本地的大小徽商,代为传递乡人信函和官府公告,处理徽商内部的商业问题。

商一直以推崇和谐及热心公益事业为已任,从而形成了一种精神。姜堰胡氏与洪氏、方氏、鲍氏等徽商一道,共同在白米建立会馆、旅堂,并在其中开设停柩间。同乡死了。要在会馆停柩,而后运回原籍。如无力运回,可葬在会馆的公产土地上。姜堰新安会馆还置有几十亩田地出租,作为公产收入,以助安徽同乡
生病无力支付药费或返乡无路费者。
徽商们热心所在地的公益事业,他们奉行“欲把名声充宇内,先将膏泽洒人间”的信条。当年在小白米西的古运盐河上,胡裕泰茶庄老板胡炳衡联络猪行老板乐子生、草行老板王宝芝,三人共同捐资,于民国八年(1919年)建成了“三元桥”。
民国七年(1918年),胡炳衡在黄桥捐资60块大洋重修‘南坝桥’,修好后改名为“文明桥”。
辛亥年{1911年},姜堰商会在丁植青会长的主持下,将同化两等学堂扩建成泰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胡炳衡又捐资500块银元。对此义举,时任泰县县立弟三高等小学校长的丁蜀乔,曾赋诗一首赠胡炳衡:《赠“胡源泰”》“绩县本来是故家,绿叶青枝走天涯,生平不喝长寿汤,劝君多饮珠兰茶”。
此外,胡氏等姜堰徽商还捐款疏浚河道、建殡房、置义冢,收葬无人认领的尸骨等义举。真是经商一方,造福一片,赢得了所在地民众的赞誉。给姜堰民众带来了和谐和便捷。
回顾徽商在姜堰的经商之路,真是历经坎坷和艰辛,在他们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中,处处体现出“徽骆驼”和“绩溪牛”的“商而好儒,诚实守信,积德行善,精诚团结,与时俱增,锲而不舍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结束本小考之际,笔者对以胡氏为代表的姜堰徽商的发展历史感慨万千,即兴打油诗一首以作本文的结尾:
徽商精神有感慨,历经艰辛志不改,
百折不挠创大业,同道共创金招牌,
货真价实讲诚信,覆盖苏北到上海,
经商不忘行善举,造福乡里记心怀,
团结拼搏不畏难,重视知识育后代,
民族精神来体现,肃然起敬叫“OK”!

(本文2011年9月4日选节发表于《泰州晚报》“望海楼”.泰周刊)








发表于 2023-7-29 17:16: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泰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7-29 23:4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泰州
请勿在禁放区内燃放烟花爆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手机客户端|罗塘人家·泰无聊姜堰分站 ( 苏ICP备09067823号 )

GMT+8, 2024-11-5 16: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