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塘人家网站|泰无聊姜堰分站

 找回密码
 注 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56|回复: 0

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7-17 06: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     
发一则十四年前,发于《微型小说选刊》的评论

       任何艺术都有值得研探的方法,只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结合得好,赋予作品深刻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艺术靠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又无固定的方法。那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形而上学的教条式的传承,只能走入死胡同。因此,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勇于创新,不断加以丰富,才能获得新生。文学艺术必须贯彻“双百”方针才能繁
荣。

[评论]

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
          王根林

        看了段文祥先生《“三要素”不能做界定微型小说的标准》一文(载《微刊》2009年第3期)中,他对晴蓝女士谈微型小说“三要素”,尤其是结局提出的异议,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笔者不是专业作家,虽偶尔舞文弄墨,也常有小块文章面世,但对微型小说的创作没有专门研究、因此也谈不上什么理论探讨。但就段文样文中的观点("对所有作品都应出人意料"有异议),笔者以为,晴蓝女士的理论观点是泛指大多数作品而然,而不是指极个别的,任何事物(包括观点)都不可能涵盖全部。我们应弄清"个别"与"一般"、"极个别"与"大多数"、"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更不能以极个别的、少数的、少有的特征来要求大多数向其看齐。要知道世间万物少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更何况学术界、理论界呢?
       在微型小说结局的观点上,笔者倾向于晴女士,因为历史上,中外众多名人的作品已经证明,他们的经验也足以说明:结局应当"出人意料"。但是这种"出人意料"是建立在"情理之中"的基础上。艺术作品究竟在什么地方结局,完全依据于行文的需要,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总有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局,因为结局是整体艺术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微型小说是结尾的艺术。赵增锴先生说过:"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结局之前,宁可把生活素材暂时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而决不随便动笔。"李果夫说:"你问我怎样写戏,回答是从结尾开始。"契诃夫也说:"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而南宋姜夔则言:"一篇全在结局。"诚然,我们不赞同文法结构一成不变,但至少说明以上前辈们的总结不是心血来潮。欧·亨利式的结尾,曾在欧美文学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他的作品的结局描写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文学如此,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艺术的戏剧、电影,优秀的编导们更加注意观众对结尾处理的关心。我们只要明确结局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加强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决不是外加的花哨的装饰品。我们要力求使每篇作品的结局描写都有特色与新意,独辟蹊径,互不雷同,成为一个具有作者个性的结局。要注重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给人以统一的完整感,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与天地。当然,还要严格遵循生活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篇微型小说的结尾都要清一色的,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微型小说的结尾应当有其个性特色,因为它的篇幅和结构不得不要求它要有一个出乎寻常的结尾。笔者认为,提倡结尾"出乎意料,恰在情理之中"没有错,因为作品结局描写的成败、优劣,决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与作者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作家思想认识的高度与生活开掘的深度,以及结局描写的力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发表于《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9期
2010年被“辽宁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 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手机客户端|罗塘人家·泰无聊姜堰分站 ( 苏ICP备09067823号 )

GMT+8, 2024-11-24 10: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