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场 昔日“海陵仓”
仓场 昔日“海陵仓”王根林
姜堰区俞垛镇的叶甸仓场村中心南侧,有一株苍健挺拔的古银杏树,银杏树下,横立着一块砖砌水泥碑,碑上阴刻红字“古海陵仓遗址”,碑的背面刻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写的碑文:古临海,夏商属扬州,春秋属吴,战国属越、楚,称海阳。秦属东海郡。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邑中盛产稻谷。汉书载:吴有海陵仓,仓为吴王刘濞所建。
仓场庄,在西汉高祖九年时(公元前198年)名叫顾家墩,只有7户人家,其中姓顾的3户,姓金的2户、姓王和姓张的各1户。汉高祖12年(公元前195年)封刘濞为吴王,为保证供应军队和城镇居民粮食,派部下刘忠向百姓征集稻谷建粮仓。刘忠经过实地考察,海陵(今泰州)里下河为低洼平原,一般的地增高2.5米左右,易受水灾,荒滩草源多,是麋鹿的故乡。另一方面,河流、沟漕多,土地肥沃,盛产稻谷,是征集军粮的主要基地。那时,里下河没有公路、桥梁,交通运输全用木船水运。唯有顾家墩房基周围(今仓场)陆地较高,地面增高4米以上,且面积又大(约7万平米),自然条件又好,顾家墩西边有西泊、南边有中间泊、东边有东泊,且有河道连接,适宜停泊运粮的大中船只,同时东临尹庄河(泰州至兴化、东台交通大河),西近鲁汀河(今兴泰官河),水路可通里下河各地及吴国大小城市。所以刘忠请示吴王刘濞批准,在顾家墩(今仓场庄)设了粮食仓库和晒谷场。
我区当代地方史学学者周志陶先生,在其《乡土杂咏》一书“海陵仓”一诗中称:“汉初叶甸海陵仓,刘濞于斯广积粮,元末士诚砻糠处,下河自古米鱼乡。” 就是对仓场历史的介绍,也是对当时仓场的赞美。他在这首诗的注释中写道:海陵,汉置,江苏旧泰县地。《舆地纪胜》:“以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汉书》:“吴有海陵之仓,仓为吴王濞所建。”宋陆游《送王仲言卒泰州》诗:有‘ 却寻陈迹海陵仓’之句。” 据传:仓址在今泰县叶甸乡之仓场,俗呼‘仓厂’。
当年加工稻谷的方法是石匠将一块见方的砂石,凿成石舂,埋入土内,舂口朝上将稻谷放在舂内,用树木做个碓,礁中间为支点,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个咀子,咀子上安几块铁齿,对准石舂,人脚踏另一端,一踩一松,碓子便一上一下,在舂内直捣稻谷。捣去稻壳成米,名曰“冲碓”。这样把稻谷加工成米,需要若干人劳动,便从各地调来200多人。后来这些人中,男女逐渐配婚成家,有的把家属迁来,还有的人来经商,数年后,形成了150户左右的村庄,吴王刘濞下令将顾家墩命名为‘海陵仓’。
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谋乱被杀,但海陵仓仍为国家粮库。至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因皇后武则天争夺皇位,毒死太子李弘,逮捕太子李贤而气死,扬州大都督起兵10万讨伐武则天,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中写道:“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红粟,及下河盛产的老红米,早熟耐涝,因产量低,解放后被淘汰)
元末明初,公元1353年,白驹(今属大丰县)的盐贩子张士诚,率盐丁讨伐元末昏君顺帝,国号周,与朱元璋争夺天下,从里下河一直打到江南。他的部下有位将官名叫夏思恭,便在海陵仓设粮站,加工军粮保证前方供应。这时加工粮食的工具有所进步,用泥砻子磨去稻壳(泥砻子:用竹篾子做成上下两只圆篓子,填满粘硬泥土,装木齿,形如石头磨子),然后再用碓冲成米。大糠没有去处,只能往海陵仓庄中东西河(从庄东沟到西码头,长约550米)道中倾倒,日积月累,砻糠居然将这一条河给填平了。一条宽阔的河道,竟被砻糠所填没,可想,当年在此加工的粮食数量是何等的惊人。不少商贩就在填满的河道上,开设店铺做买卖,时人戏称为“糠爿街”(即今仓场庄前大街),直到今天,仓场庄至今还流传着“糠爿街”的故事,并有遗迹可考证。每逢河水水位下降了,仓场东沟头(即糠爿街头)河坎,依然能看到一层层(黑色已炭化)砻糠的积叠层,明显看出腐烂的糠土形状,含水汪汪,河坎土壤内不断向外慢慢渗水。1968年,仓南村住落在糠爿街上的李赵民,拆去平房砌楼房时,听老人说这地方不坚实,就挖塘打水泥桩,向下挖了三、四尺深,就挖了腐烂的稻糠,,邻居李士林等人都去看了,经常和人闲谈时说:仓场‘糠爿街’名不虚传。
张士诚失败后不久,海陵仓粮库就撤了。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金陵(现南京)称帝,下令将海陵仓改名为‘仓场庄’,粮食仓库改为‘祖师庙’,派来一个中年和尚名叫法静做主持,招收小和尚,然后逐渐把粮仓改为庙宇。而粮库晒稻谷的东场、西场,先后都被百姓砌了房屋。虽然海陵仓的改名历史已经流过六百多年的岁月,但如今你到仓场,还能见到当年晒谷场地的一角,就现在的场地气势,也能让你想像得出,当年这里的粮食加工是何等规模。前几年,区文物考古人员,在“糠爿街”的东首还挖掘到了已经炭化了‘砻糠壳’。如今,在与遗址古银杏树的同一个院落内的西北角,一座留有明代建筑风格特点的古庙“祖师殿”,2002年经省、市建筑、考古专家现场勘察认定为明代建筑。当地的群众为保护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历史遗存,于2011年自发捐资修缮“祖师庙”,巩固其历史风格,还原其本来面目,使这一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筑青春永驻。
仓场,虽然远离市区,地处偏远地带,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是那么厚重、远古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笔者坚信,昔日的‘海陵仓’,将会受到更多文人学者的瞩目,同时也会向社会全方位展示“古海陵仓”的历史篇章。
(图四为2002年省、市建筑、考古专家现场勘察“祖师庙”)
http://pic.t56jy.net/pic/20230902/1693616174826200_813.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902/1693616174882529_638.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902/1693616174973904_645.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902/1693616175110805_331.jpg
历史悠久的村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