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兔东升 发表于 2023-8-16 16:24:23

娄庄 泰县首家建成的“文化中心”

娄庄泰县(姜堰)首家建成的“文化中心”
            王根林

       1981年,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31号文件。娄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较短的时间内,率先在全县,首家建立了 “娄庄文化中心”,成为当时江苏省的先进,扬州市的典型,全县的文化样板。亦工亦艺文艺宣传队活跃在乡村,走进县城,多次代表县“双拥办”、“计生委”,奔赴县境军营、军人疗养院,并将宣传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文艺节目送到各乡镇。县文教局,还曾以娄庄文艺宣传队为主力,组成的“泰县文化中心文艺代表队”,参加“扬州市文化中心宣传队文艺汇演”,获得了一等奖。在“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的庆典上,娄庄文化中心宣传队,也是全县惟一的乡镇宣传队应邀参加演出的。文化中心的建立,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传承了濒临失传的民族民间艺术,锻炼了一支文艺骨干队伍,提高了队伍的业务素质,增长了当地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笔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一直任娄庄乡的文化站长,亲身经历和参与了“文化中心”的建立,见证了当年基层群众文化的繁荣。
            良好的氛围   精神的继承            
      娄庄,历史悠久,清代建筑风格的小镇,洋溢着传统文化的氛围。小镇文化底蕴丰厚,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水上交通,使这个水乡小镇人杰地灵,透射出一种让人向往而不可多得的文人色彩。古老的传说,历代的传奇,文人墨客的遗迹,星罗棋布形态各异的水上桥梁……更让外界对小镇刮目相看。历史上娄庄的民间文化活动就十分丰富,龙灯、马灯、腰鼓、莲湘、跑旱船、打莲花、挑花担、跳金牛、打花鼓、唱凤凰等活动随处可见。
了    解放初期,娄庄的群众文化活动就十分活跃,当年延安鲁艺演出队演出的小话剧《放下你的鞭子》,同样在娄庄得到了复制和演出。建国后的《夫妻识字》、《兄妹开荒》、《打猎草》、《小放牛》《夫妻观灯》、《双推磨》等秧歌剧、小戏、小演唱,娄庄人也能演唱。民间艺人李葵的莲花落曾唱到了省城。
       到了六十代初,娄庄成立了业余文工团,结合形势和开展教育,他们先后编排了大戏《三月三》、《红军女儿》、《一把盐》、《六月初二》、《九斤姑娘》等剧目。当年用“盛况空前”四字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他们除了在公社的大食堂(又兼剧场)演出之外,那时文工团就有“送戏下乡”的意识,演员们白天各人做工(大多为手工业者)、上班,晚上步行到各大队为农民演出,演完后再走着回来。文革前,文工团又配合形势和中心工作,编演了扬剧说唱《新式农民董家耕》、小锡剧《小保管上任》等剧目。到了七十年代, 随着样板戏的普及,娄庄的一出京剧《红灯记》,当年的阵容和演出水平,在全县范围内,可算得上是数一数二,光在县人民剧场就连演两场产生轰动。后来又多次应邀赴外县、外乡演出,娄庄的文艺演出队伍可真是名噪一时。
       长期以来,娄庄的历届党政领导,都有关心和重视群众文化的优良传统,而娄庄人民,通过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对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水平一般的县级剧团来娄庄演出往往票房价值不会太高,因为,娄庄人不光是爱看戏,而且会品戏。
       组织班子建立队伍
       1981年夏的一个晚上,时任娄庄乡管委会副主任兼乡党委宣传委员的肖广法同志,将我(时任文化站长)叫到他家,他首先讲了中央下发31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关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指示》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的一条就是建立“文化中心”,当时我们就根据文件的精神,结合娄庄的实际情况拿出了初步方案:一是组建以乡共青团、妇联、人武部、文化站、广电站、文化站、电影队、剧场为成员单位的文化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乡党委党群书记担任,宣传委员任常务副主任,下设办公室,文化站长任主任,定期召开中心成员联席会议,协调有关工作,中心的具体日常事务由文化站长负责。其次就是要有一个固定的文化活动场所。按要求,必须要有图书借阅、阅览、乒乓球室等固定活动室。三是要办一个文艺工厂,让宣传队员忙时务工,闲时从艺。四是要招募一支亦工亦艺文艺宣传队伍。书面方案拿出后不到三天,党委、政府就同意通过。并将原来乡政府旧址的三进平房,全部拨给文化中心使用,另外再砌六间平房 ,作为电影队、文化中心办公场所。不到一个月,房子便竣工交付使用。政府工业公司将原服装厂的绣花车间划归文化中心,作为亦工亦艺工厂。
紧接着便是招募宣传队员 ,招收前,全乡范围内宣传发动,出榜“招收条件、业务标准”。启事一公布,两天内就有二百多人报名。我们从县文化馆请来专业老师,分组一个个面试,最终挑选出12名基础较好的青年男女队员。
      打好基础工艺兼顾
      12名队员挑选进来后,当时就作了规定,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能基本掌握工厂绣花的基本技能,女演员每人自备一台家用缝纫机,男演员则负责文化中心图书服务窗口。一个月内不准回家,全部住宿在文化中心,上午从工,下午从艺。每天早晨六点,肖广法同志亲自去剧场后台宿舍叫女演员们起床练基本功,文化站长教基本组合。就这样不到半个月,每个人都能单独上机器操作绣花技能了。每天下午在剧场进行封闭式节目排练。经过紧张排练了一个月,一台形式各异的小型节目终于成型了。彩排的那天晚上,乡党委、政府的领导看了演出后,感到非常满意。一致认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没有基础的女孩子们操练成能歌善舞的演员,确实不简单。时隔两天,接到县文教局电话,扬州市文化局组织全市部分文化站长来娄庄参观,其中有一项程序便是观看文艺演出。
       第二天上午,当时位于娄东大队的疯桥口,停满了几十条小轮船(当时还没通公路),小镇好似赶集一样的热闹。来自扬州地区有关乡镇的宣传委员、文化站长几十人的队伍,走进了文化中心大院内,他们先是看环境,看小工厂,看文化设施,接着到剧场听取娄庄乡领导作介绍,最后看文艺演出。由于节目都是新排的,有的与形势结合得很合拍,来宾观后赞不绝口,有的还当场索要文艺材料。有了第一次的演出成功,更加坚定了大家的信心。
       送出培训锦上添花
       1982年下半年,扬州市文化局,为了提高亦工亦艺宣传队的业务水平,在扬州免费举办为期20天的“文化中心宣传队业务培训班,”娄庄12名队员全部参加了培训,由于演员们先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培训班上,大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得到了辅导老师的肯定。
       不久,泰县也举办了类似的培训班,全体队员又在文化站长的带领下,参加了为期半个月在梁徐的培训。紧接着,又第二次参加了扬州市在泰兴举办的“舞蹈培训班”。由于经过了正规的培训,所有演员的个人技艺得到了很大的进步,演出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从那以后,全县文艺汇演的一等奖,全被娄庄宣传队加冕。
      1983年10月,扬州市举行“全市亦工亦艺宣传队文艺调演”,泰县组织代表队,惟有娄庄文化中心宣传队全体参加,其他乡镇只抽调一两名队员加以充实。当时参赛的节目,也是娄庄先行创作的说唱《常队长过三关》,后来这个说唱获得了扬州市一等奖,这奖杯,理所当然由娄庄宣传队捧回,至今还陈列在镇文化站内。
娄庄文化中心之所以名声在外,主要得益于这一支演技出众、节目精彩喜闻乐见的文艺宣传队。他们对外展示娄庄的文化魅力,彰显着娄庄文艺水平的实力,给人以一种与众不同的创作和演出风格。他们代表过县民政部门的“拥军优属慰问团”,慰问过驻姜部队、伤残军人、烈军属。两次作为县“计生办”的宣传队,到各乡镇 进行“计划生育专场演出”,大家晚上住在县招待所,白天不是乘车就是坐船到各乡镇慰问宣传演出。记得在蒋垛的一次演出,由于观众太多,挤倒了剧场的院墙,本来晚饭后返回的,经当地领导一再要求,又不得不晚上再加演了一场。当时的宣传队不光为县里的活动服务,更多的是担负起为当农民服务的重任。每年分夏季和春节两次下基层,夏季是乘凉晚会,春节期间是巡回慰问演出,当年,娄庄境内的每个村庄,都留下了他们演出的足迹。他们还曾经在白米、官庄两地剧场,售票演出过数场。
      敢为人先无愧典型
       上世纪八十年代,娄庄乡在创建文化中心的过程中,有着敢为人先的精神,实实在在的向各级领导和当地人民群众,展现了娄庄文化的实力,一代一代薪火相传着文化的接力棒。当时在全县首家建立文化中心,没有超前意识、胆识、魄力,是很难做到的。正是因为是第一家,手上没有现成的榜样和可借鉴的资料,好多东西都得靠摸索和创新。正是这样,才创造出许多与众不同的方法和形式。所以,全县没有第二家乡镇,能让省文化厅长坐在剧场内,津津有味地观看文化中心宣传队演出的。在泰县范围内,扬州市也没有在第二个乡镇,召开过全市文化现场会的。由此可见,《新华日报》的典型报道,文化站长被省政府授予“江苏省农村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宣传委员代表乡政府应邀列席省表彰会,也就不为奇怪了。
       娄庄文化中心建立的五年,可算是取得成绩、荣誉最多的五年,更是创造许多“第一”的五年。两个人的莲花落说唱《公平买卖》,获扬州市“三民”调演一等奖,并作为公演的开场节目,这在当年堪称奇迹,还被扬州市宣传部收入“三提倡”文艺专辑。同样形式的《王婆卖鸭》当年在县人民剧场更是产生过轰动。
       虽说,后来由于宣传队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年龄老化,没有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宣传队员们于一九八五年,由乡政府挨个分配到乡办企业和乡有关部门。但是“娄庄文化中心”的建立,无疑为泰县后续大批文化中心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和树立了榜样。
       娄庄之所以历年来群众文化活动方兴未艾,正如笔者在《风情娄庄》“我任文化站长八年”的文章中所述:一是历任乡镇主要领导的重视。二是有一个好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强的宣传科长,以及甘于清贫和以站为家的文化站长。三是有一大批痴心、疾迷于文艺事业的文化、文艺工作者。四是得益于娄庄藉的在外人员,为家乡的文化事业推波助澜和锦上添花。而娄庄镇,历来正是这样走过来的。

【本文曾载《风情娄庄》】

[作者简介]
王根林,笔名王珊,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江苏省戏剧导演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在国家《剧本》、《曲艺》、《小品小剧本创作园地》、《幽默与笑话》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及论文、杂文、散文、小说多次在《中国剧本》、《文化月刊》、《中国文化报》、《剧影月报》、《戏文》、《微型小说选刊》等报刊上刊载,征文入选央视《曲苑杂坛》和《曲艺》杂志栏目。创作的曲艺、小品多次在省内外活动中获奖。其中小品《敲钟人》被甘肃省作为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范文。五次蝉联“第二、三、四、五、六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小品《恩人》获首届中国戏剧文化奖二等奖,小品《特别的“房租”》获“中华颂”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一等奖。名录《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名人名家》、《21世纪人才库》,著有《遥想当年话今天》,主编《探索与争鸣》等书。
专家称其“万金油”作家。现为副研馆员。1978-1985年,任娄庄文化站长。

(图片为:娄庄文化中心文艺宣传队特邀为“泰县文联成立,泰县乡镇文化中心文艺宣传队调演演出后与时任县相关领导的合影)

http://pic.t56jy.net/pic/20230816/1692173638300360_257.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816/1692173638511949_37.jpg

玉兔东升 发表于 2023-8-16 16:59:52

文中有一处笔误:“打猪草”打成了“打猎草”特此致歉!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76.png

泰无私 发表于 2023-8-17 09:55:06

{:face_068:}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娄庄 泰县首家建成的“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