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小城故事悠悠千年
姜堰:小城故事悠悠千年王根林
姜堰,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气候温和。物产富庶,民风淳朴,水陆交通发达。她位于苏中平原,南接长江,北枕淮河,东近黄海,西临京杭大运河,总面积1051平方公里。地处亚热带北部,降水丰富,土地肥沃,素有“苏北鱼米之乡”之称。
由于水系发达,姜堰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姜堰境内发现麋鹿角化石和亚化石有近90处,列全国第一。现泰州博物馆陈列的一尊姜堰出土的麋鹿化石标本,堪称“世界独一无二最完整的麋鹿化石。”
从出土的化石、亚化石证明,姜堰地区曾经是麋鹿祖先栖息繁衍的故乡。范晔《后汉书.郡国志》中有“海陵麋鹿千万成群”的记载;西晋张华《博物志》中有“海陵扶江接海,多麋兽,千百为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南宋罗愿也在《尔雅翼》中提到“麋与鹿为友,今南宋海陵甚多。”;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麋,今海陵间最多……,。1986年8月,39头麋鹿本该落户姜堰溱湖湿地及周边区域,这个被中外专家一致看好的麋鹿自然保护区,并由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拍成了新闻电影片。但由于人为的因素,这一难得的机遇与姜堰擦肩而过,麋鹿被运抵江苏大丰市沿海滩涂饲养。。
姜堰市矿产资源主要有里下河地区的石油、天然气、粘土以及溱湖风景区的地热矿泉水等。
一、历史沿革 历历在目
姜堰,据《泰县县志》载“周初,地称海阳,至战国末年,次第隶属邗、吴、越、楚等国,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县,地属之。海陵又曾称亭间、吴陵,先后隶广陵郡、海陵郡、扬州、泰州。明初废县存州,地属泰州。
民国元年,废州设县,称泰县,县府驻城区—泰州。民国29年,新四军在境内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泰县民主政权,先后属苏中行署、苏皖边区政府。民国38年1月,析置泰州市。泰县先后属泰州专署、扬州专署。1959年1月,泰县、泰州市合并,称泰州县。1962年6月分治, 复称泰县,先后属扬州专区、扬州市。”1994年姜堰撤县设市为姜堰市。1996年隶属地级泰州市。
二、历史悠久 灿若群星
如今,姜堰有市以上文保单位五十多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镇北天目山发现了宋代和汉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铁钱、两汉陶器、铁剑、铜镜、五铢钱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获得鬲、豆、罐、箭镞、网坠、铜削等。二十一世纪初年,发掘的遗物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鱼、鳖、蚌、鸟等类动物遗骨。考古证实,姜堰这块宝地,至少在40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单塘河出土的有柄石刀和陆续发现的石箭镞、石纺轮、灰坑等,把姜堰的历史带回了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天目山西周古城遗址的发掘(已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见证了天目山城址虽小,但其内外城结构和水道环绕特点,明显具有南部水网地区古代城市的风格。出土的器物组合显示,西周早中期,该遗址具有江淮地区周代文化的一些共性。此外,还有海陵仓遗址、三里泽遗址、神潼关抗倭古战场遗址、十三里汪抗租遗址等。
沈高镇南华汉墓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发掘,6座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陶、铜、铁、石等器物。以及古铜币和古铜镜。白米腰庄村发掘的北宋陈天若墓,从出土墓志称,该地为蒲津乡,陪葬品影青香薰,定为国家一级藏品。
姜堰境内古建筑较多,有古井、古桥、古窑等。其中有市级(县级市)文保单位近三十处。有唐代观音阁、清.古戏台、明代建筑王氏宗祠、清代古建筑群南街当铺、徽商胡氏宅、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旧址-曲江楼,溱潼镇朱氏宅、院士故居、李氏宅、绿树院、古秋水庵、老窑,俞垛镇的仓场祖师庙、复兴禅院、积善桥、忘私宋井,清.中医吴尚先行医处,淤溪镇靳潭古亭、龙华禅院,桥头的刘状元府址遣迹,娄庄的净土寺、黄重宪故居,华港上溪观音阁,白米的蒋氏宗祠,苏陈的净逸庵、郭氏宅、关帝庙、慈善堂,大伦的如来寺、麻墩义井等。都从不同年代、地区、地点、功能等方面表现了乡土历史。
另外,还有不少的石狮、石塔、石匾和铸钟,以及相当多的革命纪念建筑。
三、兴修水利 “姜堰”得名
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从何而来,众说不一。有称“三水”,有称“罗塘”。但它究竟何时取名,至今尚无直接详见的表述。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姜堰这个名号,最早出现在北宋泰州军的境内。宋史卷八十八载:“泰州,上,海陵郡。本团练,乾德五年(967年)降为军事。”“军”的范围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东至如皋,北至临泽(高邮),南至孤山(靖江),约有五六个县的地方。在这本地图集上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便是其中一个。
民国六年(1917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崇祯《泰州志》载:“姜堰,州治东四十五里天目山前,潴运行水北至西溪通运盐河以达上河。嘉祐二年(1057年)守王纯臣移堰近南宋庄侧,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于罗塘港,近运河口。”
又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罗塘”也不是没有根据的。《宣统泰州志》载:“罗塘港──州治东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刻“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1836年)(现存姜堰区博物馆)。“三水”、“罗塘”,最古老、最早的名字还是“姜堰”。
据《辞海》:“堰,是较低的挡水并能溢流的建筑物,横截河中,用以抬高水位,以便引水灌溉、或便利航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姜堰”一名,的确是以水利工程设施而得名的,其作用与上述解释也是相吻合的。而“坝,建筑在河道中近岸边地方,借以引导水流,改变流向,起保护河岸或造成新岸作用的水工建筑物。如用以治导河流的丁坝、顺坝等。”那么姜堰坝口“坝”的作用与此相同。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四、人杰地灵贤才辈出
姜堰自古人文荟萃,历史上有刘濞建仓储“红粟”,文天祥赋诗天目山,姜氏筑堰御洪水,岳飞抗金“羊打鼓”,张士诚在姜堰,候王抗倭神童关,画坛三杰显“三唐”,王栋讲学‘王公祠’,黄仙裳与孔尚任,一代棋圣黄龙士,姜堰才女陆羽嬉,清代进士孙乔林,刘氏兄弟武状元,姜堰武侠黄尔常,水乡神医吴尚先,三水画家左二指,民主先驱黄重宪,一代徽商胡沇源,现代教育家苏后青,天下一高高二适,江淮画鱼人潘觐缋,丹青不老翁文炜,走出三水高僧了中,祖藉张沐的梅兰芳,越剧名曲家顾振遐,兄弟二人四院士……
姜堰在外的名人、能人众多,据初步统计,截止2002年底,姜堰籍在外的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200多人,县处级以上干部600多人。姜堰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黄重宪,原名黄仲善,黄仲宪、黄立,生于1887年,江苏省姜堰市娄庄镇老庄村人。自幼受父母影响,为了维护宪法,黄重宪将原名仲善更名重宪。1909年开始编写巨著《人系》,历时七年。孙中山生前对此书评价甚高:“此著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革命作品,为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驱,开共产主义革命的先河。”并颁发了功勋证明书。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十四军在蒋垛建立苏中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抗战时期,陈毅曾驻足姜堰曲江楼,运筹黄桥决战。原隶 属姜堰市的白马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渡江指挥部和中国人民海军诞生地。
五、民间文化 多彩多姿
姜堰的民间歌谣、故事、传说数不胜数。蜚声中外的“中国溱潼会船节”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特有形式和个性吸引着中外游客。
流传很广的传说有‘天目山的传说,鹿女的传说,王爷神游天目山,天目山青灯照古佛,南极仙天目试王冶,千金女三上天目山,天目山鹿女的传说,王冶得道升仙飞去,观音两试王仙翁,天目山皂角树的传说’ 等。刘状元的传说有‘刘状元传奇,刘状元捉拿扫帚星,刘状元挂帅南征,刘荣庆挥刀斩妖,余总兵两败妖仙,刘荣庆姜堰省亲,刘福保打抱不平,刘荣庆夹击番营,刘荣庆乘胜夺关,嘉庆帝论功封将’等。
【本文2013年3月3日载于《泰州晚报》“望海楼”文化副刊】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1878117_8.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1907935_297.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1950635_174.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00368_481.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099761_232.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13864_49.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22967_971.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345211_96.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25/1690250172444725_747.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