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 王根林
《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发一则十四年前,发于《微型小说选刊》的评论
任何艺术都有值得研探的方法,只要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结合得好,赋予作品深刻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艺术靠人各意会而造其境,故又无固定的方法。那种生搬硬套,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形而上学的教条式的传承,只能走入死胡同。因此,在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并勇于创新,不断加以丰富,才能获得新生。文学艺术必须贯彻“双百”方针才能繁
荣。
[评论]
微型小说“结局”之我见
王根林
看了段文祥先生《“三要素”不能做界定微型小说的标准》一文(载《微刊》2009年第3期)中,他对晴蓝女士谈微型小说“三要素”,尤其是结局提出的异议,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笔者不是专业作家,虽偶尔舞文弄墨,也常有小块文章面世,但对微型小说的创作没有专门研究、因此也谈不上什么理论探讨。但就段文样文中的观点("对所有作品都应出人意料"有异议),笔者以为,晴蓝女士的理论观点是泛指大多数作品而然,而不是指极个别的,任何事物(包括观点)都不可能涵盖全部。我们应弄清"个别"与"一般"、"极个别"与"大多数"、"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不能将其混为一谈,更不能以极个别的、少数的、少有的特征来要求大多数向其看齐。要知道世间万物少有绝对的,只有相对的,更何况学术界、理论界呢?
在微型小说结局的观点上,笔者倾向于晴女士,因为历史上,中外众多名人的作品已经证明,他们的经验也足以说明:结局应当"出人意料"。但是这种"出人意料"是建立在"情理之中"的基础上。艺术作品究竟在什么地方结局,完全依据于行文的需要,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当止。一部好的艺术作品,总有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结局,因为结局是整体艺术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微型小说是结尾的艺术。赵增锴先生说过:"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富有艺术魅力的结局之前,宁可把生活素材暂时存放在记忆的仓库里,而决不随便动笔。"李果夫说:"你问我怎样写戏,回答是从结尾开始。"契诃夫也说:"谁发明了新的结局,谁就开辟了新纪元。"而南宋姜夔则言:"一篇全在结局。"诚然,我们不赞同文法结构一成不变,但至少说明以上前辈们的总结不是心血来潮。欧·亨利式的结尾,曾在欧美文学史上产生过影响,是因为他的作品的结局描写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
文学如此,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艺术的戏剧、电影,优秀的编导们更加注意观众对结尾处理的关心。我们只要明确结局描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加强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决不是外加的花哨的装饰品。我们要力求使每篇作品的结局描写都有特色与新意,独辟蹊径,互不雷同,成为一个具有作者个性的结局。要注重首尾相顾,前后呼应,有因有果,浑然一体,给人以统一的完整感,要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与天地。当然,还要严格遵循生活与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们不可能要求每篇微型小说的结尾都要清一色的,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微型小说的结尾应当有其个性特色,因为它的篇幅和结构不得不要求它要有一个出乎寻常的结尾。笔者认为,提倡结尾"出乎意料,恰在情理之中"没有错,因为作品结局描写的成败、优劣,决不单是一个技巧问题,它与作者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水平有着紧密的关系。作家思想认识的高度与生活开掘的深度,以及结局描写的力度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发表于《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9期
2010年被“辽宁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收藏]
http://pic.t56jy.net/pic/20230717/1689545852811527_94.jpg
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68.png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68.png 农家子弟 发表于 2023-07-17 10:22
王老师不仅是文艺创作家,还是一个文艺评论家,厉害!
https://jyapp.t56.net/public/emotion/face_049.png 王老师不仅是文艺创作家,还是一个文艺评论家,厉害! 很久很久以前接触过一位画画的王根发老先生一起喝过几杯二锅头不晓得你们之间有什么渊源胡思乱想而已;P 自由自在网中游 发表于 2023-7-18 23:07
很久很久以前接触过一位画画的王根发老先生一起喝过几杯二锅头不晓得你们之间有什么渊源胡思乱想而 ...
王根发老先生应该是大师级别的画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