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粟情 家国爱——我家的节粮故事展播(四):粒粒粮食 滴滴汗珠 姜堰妇联
清晨的电话——节粮是融入到生活的习惯
叮铃铃……叮铃铃……清晨,妈妈的电话就响了起来,打破了一家人酣睡的气氛。
“老太又去乡下了,劝都劝不住,拧着个袋子就走了!”一大早,舅妈就打电话过来求助。
“估计是自己赶公交车去了,都88岁了,腰还受伤了,还闲不住,每年惦记着那点田。”妈妈一边回应,一边跟爸爸说,“让她回去看看她的宝贝田吧,下午有空去看看。”
到了下午,我开着车,带着爸妈,来到了老家,屋里没人,“在后面田里呢”妈妈很肯定,绕过屋旁的田埂,远远的便看到外婆辛勤劳作的身影,正在佝偻着腰割水稻,左手抓住一束水稻,右手吃力的挥动着镰刀,爸爸上前抢过镰刀,帮忙干起活儿来。
外婆不识字,一辈子的主业就是种地,每年到了农忙时节,说啥都要回去照应下那“一亩三分地”,嘴上总说明年就不去了,说了十几年还是每年都去,对农民而言,庄稼就是全部。
每年吃着外婆自己种的粮食,我都告诉自己,一粒粮食一滴汗,粒粒皆辛苦,千万不能浪费。如今,节约粮食已经成为了自己生活的习惯,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吃饭,都还是喜欢吃多少、盛多少,尽量做到不浪费粮食,就像过日子一样,吃穿用度,都讲究个量入为出。
02
餐桌家长会
——节粮是萦绕于耳畔的唠叨
二十年前,一个安静的傍晚,餐桌上却异常热闹,长辈们对我们进行着“思想熏陶”,讲着他们那时候的艰苦岁月,好让我们能够忆苦思甜,保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妈妈讲道,“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我们姐弟三个拿玉米当主食,我经常是掰上几把玉米,自己拿上一把,然后给两个兄弟一人一把,就算吃过饭了,吃完该干活干活、该上学上学”。
爸爸插话道,“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吃采儿粥吗,我们通南地区从小就吃的比较多,将大麦、小麦、玉米之类的食材磨成粉,再加入少许的米熬成粥,粮食不多的时候,米就加的很少,长辈都尽量将米多的那碗省给小辈吃”。
外公一声“令下”,“你们比比谁吃的干净”。我和表妹两个人盯着碗里,埋头干饭,暗自较劲,直到筷子击打着碗底发出咚咚的声音,两个人都骄傲的举起碗,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我可是一粒米都没有浪费。”
长辈们勤俭节约的教导就这样深深印在了我们心里。小时候每当我不好好吃饭,总是会想起爸妈的唠叨和故事,然后又识趣的来个“光盘行动”。
03
文明新风尚
———节粮是每个人肩上的责任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中国人每年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这个数据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是着实触目惊心。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我们属于“不缺粮的总是有恃无恐”,“舌尖上的浪费”每天都在上演着。“节粮”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粮食作为大家餐桌上的主食,就是是咱们赖以生存、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也理应做到爱惜粮食人人有责,杜绝浪费从我做起,让爱粮节粮成为社会文明的新风尚。
http://pic.t56jy.net/pic/20221206/1670290159914164_664.jpg
http://pic.t56jy.net/pic/20221206/167029015992384_132.jpg
尽量做到不浪费粮食,就像过日子一样,吃穿用度,都讲究个量入为出。
页:
[1]